欢迎来到融资法治网!

融资法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报道 > 正文

国资报告:民航业信息化推手发力智能服务

发布时间:2020-04-02     来源:      作者:    

  1978年,中国民航业运输总周转量为2.99亿吨公里,旅客运输量为230万人。2018年,中国民航业运输总周转量为1206.53亿吨公里,是1978年的400多倍,旅客运输量为61173.77万人次,是1978年的260多倍。

  在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背后,有一家央企的力量不容忽视,那就是中国民航信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信)。

  关于中航信,人们经常提及的一段历史是,2002年10月,在民航第三轮改革中,中航信、中航油、中航材三大服务保障集团公司,与中航、东航、南航三大航空集团公司宣布成立。

  不过,中航信的历史还可以追溯得更早。1979年底,中国民航组成机构,对建立民航计算机旅客服务系统等有关问题进行调研。1984年初,中航信前身——民航计算机总站成立,隶属中国民航总局航行司通信处,就计算机订座系统的引进工作进行准备,中国民航业也由此开启了信息化的进程。

  在中航信的助力下,中国民航业成为起步早、信息化程度高的行业。伴随着中国民航业的高速发展,中航信也不断发展壮大,并探索出了一条集约化发展、中心化服务、低成本运营的道路。

  建立民航商务信息系统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在改革开放催生下,中国民航业规模迅速增长,迫切需要引进国外的大型计算机系统,中航信的前身——1984年成立的民航计算机总站承担了这一使命。

  不过,引进的系统是按美国对航班的管理模式设计的,为满足中国民航业的发展要求,中航信的开拓者们对系统进行了大量修改,在1986年成功建立起了适合中国民航实际的民航计算机订座系统(ICS),并培养了一批技术专家。中国民航业也告别了手工管理航班的历史,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巨大飞跃。

  接下来,在中航信的努力下,中国民航业在自主创新方面又取得了多项突破。1988年,中国首个机场旅客处理系统(DCS)投入试运行;1994年,中航信将中国民航旅客服务订座系统改造成支持多家航空公司业务发展的系统,为中国民航的市场化奠定了基础;同年,中航信推出了航空收入结算系统、航空货运系统(ACS);1996年,在原订座系统的基础上,中航信完成了机票代理商订座系统(CRS)与航空公司订座系统(ICS)的分离,促进了国内销售代理事业的蓬勃发展,等等。

  在中航信的助力下,中国民航旅客信息服务系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建立起了集订座、离港、分销、结算、清算等功能为一体的民航商务信息系统和网络,走完了欧美全球分销系统(GDS)一般需要三四十年的发展历程。

  2008年,随着全面推进建设民航强国战略构想的提出,中航信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布局核心系统技术升级和产品创新,完成了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旅客服务系统(PSS)的建设,从而缩短了与国际同类先进系统的差距,逐步摆脱了对国外厂商的依赖,开创了中国民航商务信息系统核心系统自主可控的新局面。

  旅客服务系统是民航客运商务体系的核心系统,承载着航空公司从航班管理、机票预订、机场旅客服务等涉及旅客出行的各个方面的业务应用,就像是航空公司的中枢神经和大脑。但由于民航业务的复杂性,和系统对计算能力的超高要求,一直被美国和欧洲技术供应商所垄断。

  中航信充分吸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依托自身研发队伍,开展了艰苦的技术攻关,实现了大量技术突破,用7年时间建设成功了自主可控、架构灵活、技术领先、产品丰富的新一代旅客服务系统,实现了国产基础软件在大型核心交易系统应用中零的突破。

  在全球率先实现100%电子客票

  1994年,第一张电子客票在美国诞生,并在欧美地区快速推广。此时,中国民航业仍处于纸质客票时代。2002年,中国民航总局开始制定中国民航电子客票标准,中航信承担了具体的起草工作。该标准于2003年正式颁布,中国民航业的信息化发展也走向了标准化和规范化。

  当时,电子客票在国内还是新生事物,推广电子客票也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压力,中航信则扮演了开拓者的角色。早在2001年10月,中航信就与深航合作,投产了自主研发的电子客票系统,实现了团体票的电子化,并收获了良好的市场效果。

  2003年7月,中航信又与国航联手,正式开启了电子客票的规模化投产,随后,南航、东航也相继与中航信合作。在各方的通力支持下,电子客票得到顺利推广应用。到2008年,中国民航业在起步晚的情况下,后来居上,在世界上率先实现了100%的电子客票。

  中航信自主研发的电子客票系统,符合国际航协电子客票标准及中国民航行业标准,不仅能够实现传统纸票的所有功能,而且在订票、离港、结算等方面有了更全面、安全、快捷、便利的发展,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电子客票代替纸质机票,为民航业节约了大量成本,减少了对运输、纸张、储存等各种社会资源的浪费。按照2017年中国旅客运输量达5.5亿人次测算,100%电子客票的实现,为中国民航年节约成本约100多亿元人民币。

  同时,电子客票的普及,使旅客足不出户就能够预定任何时段、任何城市之间的机票,享受到了信息时代民航运输的方便、快捷。“中国民航电子客票系统”也荣获了“信息技术应用大奖”和民航科学技术一等奖,并受到交通运输部表彰。

  接下来,中航信又推出了符合国际航协标准的自助值机系统,使旅客能够不需要在值机柜台排队,自己就能办理乘机手续。从2007年底开始,中航信的网上自助值机服务产品迅速在国内近60家机场推广应用,月处理旅客超过30万人次。

  无纸化登机,则是中航信简化旅客出行、提升民航业运营效率的又一重要创新成果。2009年5月,中航信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实施了手机值机产品,在国内首家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无纸化登机。2017年3月,民航旅客无纸化便捷通关项目“航信通”启动,被民航局列为2018年民航工作九大任务之一。航信通将航信民航业务及移动互联网领域的技术优势与机场信息化服务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集机场值机、安检、登机、舱门口二次复核全流程百分百电子通关。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0月,航信通业务已完成国内运营219家机场签约工作,有206家机场已开展投产实施;国内运营的40家航空公司,除春秋、九元外,均已与航信就“航信通”业务开展合作。2018年1-8月,基于航信通所办理的电子登机牌旅客便捷通关总人数超过297万人次,节约旅客排队等候时间34.6万小时,减少安检员盖章动作297万余次。

  经过多年努力,中航信一系列的简化出行产品,在人性化、标准化和安全性等方面已与国外航空公司看齐,并荣获了国际航协"简化商务战略合作伙伴全球杰出贡献"奖。

  打造“智慧机场”

  除了简化旅客简出行,在机场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中航信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离港系统是现代化机场必备的信息系统之一,也是航空公司建立常客、收益管理、电子客票的先决条件。2002年,中国民航总局立项,开始实施在吞吐量前100位机场投产建设离港系统的"百家离港"工程。

  2003年年中,在中航信等企业的助力下,百家离港工程圆满完成,使航空公司收益系统、电子客票等信息系统建设迅猛发展,也掀起了机场信息化建设高潮,极大地提升了整个民航业的效率和服务水平。在"百家离港"工程完成后,中航信又继续实施了"后百家离港"工程,全国200余家机场均已投产了中航信的离港系统。

  近年来,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向各行业的渗透,机场对信息化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推动民航业高质量发展,2016年,中航信顺应时势,提出了打造安全、高效、品质、绿色、科学的“智慧机场”的理念。

  在中航信看来,智慧机场具有高度的感知、互联、智能能力,可以通过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充分获取机场生产和管理信息并加以分析利用,从而实现灵活高效的机场运营和管理模式。

  经过前提探索,中航信建立起了基于大平台、大数据、大服务的完整智慧机场解决方案,形成以旅客品质服务和航班高效运行为主线,涉及出行、服务、安全、运营四大方向。目前,中航信已与国内10余家机场达成智慧运营合作协议,并在兰州、郑州、长沙等机场投产实施,智慧服务更是中标北京新机场、长沙等机场。智慧机场整体解决方案则在长沙机场全面落地,并与多家达成合作意向,将在旅客服务的全链条提供安全、快捷、主动的服务。

  离港是机场为旅客办理乘机手续的关键系统,如果出现故障,则会造成航班晚点、大量旅客滞留机场的严重后果,甚至会发生群体性事件,影响社会稳定。

  因此,在离港系统建设过程中,中航信特别注意信息安全的保障问题。从2001年开始,中航信就斥资建立了离港系统四级备份安全体系,即同机房热备、同城异地、远程异地灾备和机场本地备份,确保一旦发生事故,可以迅速恢复系统服务。

  中航信相关负责人表示,该体系在技术上具有独创性、安全性和稳定性,在世界同类系统中处于领先地位,并确保了北京奥运会、APEC峰会、G20峰会等重大活动期间离港系统的无故障运行。

  近年来,为为满足中国民航业未来发展需要,以及国家对重要信息系统安全性的更高要求,中航信又在浙江嘉兴、北京后沙峪建设了新的数据中心和灾备中心。在建设过程中,中航信进行了大量技术创新,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财富。新数据中心、灾备中心的启用,标志着中航信在系统运行保障、运行中心登记、规模、安全系数等方面实现了新的飞跃。

  树立国企移动互联网创新范本

  很多旅客在乘坐飞机出行时,会使用一款名为航旅纵横的APP,查询航班动态,办理手机值机,进行选座等等。不过,可能有的旅客并不知道,这款便捷易用的APP,也是中航信的产品。

  2010年,基于对移动互联网的浓厚兴趣,以及对行业痛点的深刻理解,薄满辉等中航信的技术人员开发设计了航旅纵横原型,并于2011年12月25日正式推出。

  通过对民航数据和服务的深度整合,航旅纵横为用户构筑了一条获取自身民航出行信息和服务的智能管道,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航旅纵横在应用市场长期保持全五星评价,获得了用户口碑和高度关注。目前,航旅纵横已经申请了超过20项国家发明专利,2018年,航旅纵横用户量突破5000万,已成为国内权威、功能强大的民航信息服务产品。

  航旅纵横作为中航信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创新案例,打破了社会上“国企没有能力做好互联网”的刻板印象,塑造了国企锐意进取的先进形象,也为新时代国企探索“互联网+”战略和推动国家大数据战略落地提供了有益参考。

  从1979年到2019年,经过40年的发展,中航信的服务范围已经延伸到400多个国内外城市,为近40家国内航空公司、20多家地区及海外航空公司、近400家海内外机场、8000多家机票销售代理提供技术支持和本地服务,为全球400家航空公司、4000家代理人提供结算服务,跻身民航业全球分销系统前三强,构建起了全球唯一在发展中国家独立运行,并持续发展的大型民航商务信息网络。

  当前,中国民航业仍然在快速发展,相关研究显示,中国是全球民航增长最快速的市场,到2035年,中国民航运输规模将跃居世界第一。面对规模如此庞大的市场,先进的信息化水平是保障民航平稳运行、保证旅客高质量服务的重要支撑。

  面向未来,中航信将大力强化自主创新,加快新旧动能转化,大幅提升核心系统的竞争力,努力在高质量发展上实现新的突破。(《国资报告》记者 原诗萌)

  • 法制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